9月3日,全省科技大会暨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长沙召开。这既是对湖南科技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,更为湖南科技发展提供了一次检阅的机会。
9月3日,全省科技大会暨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长沙召开。
近年来,湖南聚焦科技创新领域,下非常之功、用恒久之力,在科技创新领域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。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的背后,湖南做对了什么?我们不妨从科技大会,略解一二。多士成大业,群贤济弘绩。此次,湖南省科学技术奖共评出304个(团队、人选)项目。作为湖南科技界的最高荣誉,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晓红,以其卓越的科研贡献荣获杰出贡献奖。其领衔的团队攻克了复杂工程智能决策、资源高效绿色开发等前沿科技难题,突破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及应用领域关键核心技术,引领复杂工程决策向大数据人工智能驱动的新范式转变,硬科技的实力妥妥“出圈”。第十三届“湖南光召科技奖”有5人获奖,如中南大学郭学益教授大力开展有组织的政产学研合作,推动100余项重大科技成果在湖南转移转化;湖南大学黄守道教授参与研发的相关产品在全球20多个国家装机4万多台套,全球市场累计占有率第一,为湖南经济建设、社会发展、科技事业作出突出贡献。
值得一提的是,本次科技奖励还特别注重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和激励。一批优秀青年学者脱颖而出,成为科技创新的新生力量。在授奖项目和一等奖项目中,45岁以下青年学者作为第一完成人的占比均达到半数以上,女性科技人员占比达到18%,为湖南科技创新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。人才不断“上新”,让科技湘军品牌效应持续增强,这也得益于湖南近年来打通人才培养的“任督二脉”,促进着湖南与人才的“双向奔赴”。全面加强人才发展平台载体建设,大力实施芙蓉计划高层次人才引进项目、“三尖”创新人才工程等,强化政策、资金、项目、平台、人才等创新要素一体化配置,推动“湘智兴湘”与“校友回湘”“湘商回归”良性互动。做好育人、引人、留人这篇大文章,不断壮大高层次科技人才队伍,增选两院院士6人,在湘两院院士达43人,28人获国家杰青、70人获国家优青,国家级高层次科技人才突破1000人,省级以上高层次科技人才突破5000人。在科教兴省、人才强省战略引领下,湖南瞄准国家战略需求、产业发展方向,全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和“卡脖子”难题。硕果满园,各放异彩,我们不难发现,湖南的科技创新其实有着“AB”面。本次科技奖励紧盯信息安全、粮食安全等领域,重点遴选支持了一批服务国家和我省重大战略、重大工程的原创性引领性成果。如,“湖南省北斗地理空间基准体系建设关键技术与应用”“北斗三号星载信号收发处理关键技术及应用”等项目支撑北斗规模化应用,这些成果不仅提升了湖南的科技创新实力,更为国家发展大局贡献了湖南力量。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科技创新的落脚点,此次科技奖中还有多项惠及民生的创新成果。如低镉水稻等大宗农作物育种相关项目成果,为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发展奠定种业基础。如“黑素瘤等实体瘤的致病机制”“肺癌分子靶向精准治疗方法和药物研发”“颅颌面机器人精准外科技术”等项目脱颖而出,为推动构建全生命周期健康的技术保障体系提供了有力支撑。面向湖南“4×4”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,遴选支持了一批应用前景广阔、经济效益显著的项目,其应用推广有效地赋能了产业发展。比如,“深海重型作业机器人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”“超大直径盾构机关键技术与应用”“新型轻质高强铝合金材料及空天构件流变制造技术”已经实现规模化应用和产业化,有力支撑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。企业与高校、科研机构密切合作,共同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。在奖励名单中,湖南高校频频出现,如中南大学共有56项科研成果获得科学技术奖表彰奖励,湖南大学27项成果荣获湖南省科技奖励殊荣。还有很多获奖项目,是高校和企业共同合作完成的,这是我省深化校企合作,促进政产学研用各环节相互贯通,开展有组织科研结出的硕果。在科技硬核创新上,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加快提质升级,“4+4科创工程”加快建设科研和实体化运行,湘江科学城湘江院士港等首开区项目建设加快推进,长沙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建设加速汇聚全球创新资源。在文化创新发展上,科技赋能文化产业创新工程部署马栏山音视频实验室、数字博物馆等标志性项目,实施超高清视频算法研究等一批重点研发计划项目,与中国科学院联合实施3个重大研发攻关项目,积极争取中国科学院在湘布局研究机构,为建设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试验区蓄势赋能。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性机遇,湖南把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战略之举、长远之策,以新作为不断实现新突破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“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”作出全面部署。今年3月,习近平总书记来湘考察,站在战略全局高度对科技创新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,并对湖南科技创新工作寄予厚望、提出明确要求。从大势看,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,要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,必须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。谁能做好这篇文章,谁就能在未来的区域竞争中脱颖而出。从自身看,目前湖南科技创新工作还存在资源相对分散、科技创新整体效能有待进一步提升、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融合度有待进一步加深等问题。
虽有差距,但也要勠力前行。体制改革“补气血”,平台建设“强筋骨”,湖南近期在科技创新领域动作频频。在体制上,湖南成立省委科技委,在省委和省委常委会领导下开展工作,力出一孔,全面调动党委政府资源,做好“统筹”这篇大文章,形成全省大抓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。在政策上,《湖南省加快高等院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措施》和《湖南省高等院校科技成果转化指数指标体系》及3个操作指引出台,提出强化高校成果转化导向、初始权益分配改革、支持高校设立持股平台等措施。在平台建设上,对标“国字号”,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。岳麓山实验室10月份即将入驻科研团队,湘江实验室、芙蓉实验室、岳麓山工业创新中心(实验室)建设科研加快推进。国家超算长沙中心、大飞机地面动力学试验平台、航空发动机冰风洞装置、力能实验装置等重大科学装置陆续开展科研试验,高能级创新平台积蓄的强劲科创动能正在加速释放。加快建设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,这是湖南的题中之义,也是必然选择。
如何下非常之功,湖南将科技创新这个“关键变量”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“最大增量”?而在本次全省科技大会,省委书记沈晓明给出了“方法论”:“要坚持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统一,要持续抓好标志性工程建设,要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,要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,要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,要加强组织领导,强化统筹协调。”创新无止境,湖南的追求亦无止境。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,以“十年磨一剑”的决心,湖南向着既定目标全力奔跑。
编辑|佟秋月 一审|吴 金
二审|张勤繁 三审|贺弘联
本文由指点原创,转载请注明
欢迎分享转发至朋友圈